拼多多,是适当不择手段,还是继续突破底线?
2019-11-05 15:34:32
  • 0
  • 0
  • 1
  • 0

双十一之后很快就是年关,各大电商平台的较量日趋白热化,个个摩拳擦掌只待一触即发,均使出了看家本领和拿手绝活,战斗尚未全面打响,便已感受到硝烟弥漫市值已经超过京东做到国内第四大互联网公司的拼多多率先发力,不仅把过去的十月定为促销月,更是内部传出其11月的GMV目标要达到10月的3倍,我没有查到拼多多10月的GMV数据,三季度财报也尚未公布,估计要到这月中下旬,但通过二季度的数据可以简单做个预测和比较,拼多多二季度GMV为2338亿,平均每月为779亿,单个10月的数据肯定也很高,突破1000亿元基本没有悬念,而仅仅一个月过后就要达到3000亿甚至更高的数值,超过整个二季度的总额还绰绰有余,怎能不让人刮目相看甚至高山仰止。

还是不禁为拼多多小捏一把汗,须知当月的“双11”历来是淘宝的天下,平均活跃用户数量也是拼多多的1.6倍(目前淘宝是7.8亿,拼多多5亿左右),成立满打满算刚四年的拼多多怎么就那么牛叉,哪里来那么硬的底气,有那么傲的口气,在国内电商平台江湖中,本是初生牛犊却一骑绝尘,如此疯狂势头下去,到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独孤求败的至高境地,不说指日可待,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到时候恐怕连马云都要收回他那句“就是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经典言论。


媒体民众对拼多多能否在1个月之内完成上月3倍GMV的担心貌似有点多余。拼多多的发展势头都不能简单用一匹黑马来形容,更像是一支火箭。仅一个2017年,GMV就实现千亿,达到这一成绩,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2年3个月,这么漂亮的数据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只是漂亮的背后,不一定都是欣赏。关于拼多多数据造假的新闻早已不是新闻。拼多多在美上市之后,在国外资本市场严格管控之下,陆续引发数据做空和造假质疑。

去年11月,美国得克萨斯州维权基金BOC发布报告称,拼多多涉嫌夸大公司的营收和GMV并且少报人力成本及亏损额,该基金公司直接呼吁投资者“不要相信炒作”,为此专门发布篇幅长达有42页,在营收、人力、亏损及估值等方面指控拼多多市场价值过于虚高。此外,该公司还指出拼多多在中国和美国提交的监管文件存在差异。

国外基金公司的报告可信度不用多说,气泡吹大了就算一时不爆也难免有漏洞。拼多多单月3000亿GMV是什么概念,平均下来每天是300亿,每小时12.5亿,本来用户就是因为“贪便宜”的心理选择拼多多,消费人群又大都是底层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高,如果不是造假,很难想象拼多多怎么能“做”到这个如同卫星一般的数据。

既然豪言壮语已经放出,想必绝非空穴来风。这两天从脉脉等商业交际平台传出的一张聊天截图就多少透露了其在今年最后两个月收官大战的意图及部署,据聊天截图内容显示,一名叫做“吉力”的拼多多行业小二在拼多多商家群内毫不隐讳地说道,“要做好GMV的达成准备,双11当天可以适当不择手段”。虽是一语道破天机,但也都在预料之中。

业内关于拼多多的不择手段,早已见怪不怪,这也是拼多多实现火箭式发展,短短几年就把百度和京东甩在身后跻身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的独门利器。

首先,为吸引商家入驻“不择手段”,山寨和假冒商品大行其道,甚至吸引来劣质纸尿裤毒害婴幼儿;多家媒体报道,拼多多平台上的“山寨”货已经蔓延至婴童用品,与婴儿亲肤接触的纸尿裤成为“重灾区”。其母婴平台上的纸尿裤品类,排在前三位的已经拼出数十万,一款“parmebos”的产品与帮宝适“pampers”极其相似,售价不到后者的一半,品质保障可见一斑,评论区不无廉价低劣甚至有“毒”等字眼,随后拼多多劣质纸尿裤黑工厂被媒体曝光。

其次,为提升店铺人气“不择手段”,默许商家刷单改销量得好评,还有专门的团队帮商家运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收费根据商家的需求高低不等;拼多多的商家入驻门槛几乎为“零”,只需要一张身份证、一张电话卡和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注册店铺,把产品卖出去,基本谈不上监管。

再者,为增加用户数量“不择手段”,利用“帮砍一刀”让既有用户传销式地拉人头,防不胜防也烦不胜烦。拼多多砍价吧网友爆料,拼多多连砍价数据都会造假,有网友看中一辆平衡车,邀请朋友帮其砍价,但两边终端显示的砍价数额居然会不一致,朋友那边明明砍了10元,自己这边却显示只砍了0.84元,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很简单,拼多多通过后台数据造假,不想让网友得到或那么容易就得到物品,白白给他们发展或者引诱多发展新客户,手段不可谓不隐蔽高明。

最后,为实现盈利“不择手段”,一方面容留默认商家售假和用户买假,实现短期内GMV和用户急剧增加以达到公司扩张变强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遭遇社会舆论和信用危机时,不惜采取大肆向商家罚款的方式高调表态和暗中盈利。商家几千元的保证金,往往不够罚几回。以商家数量200万家(实际可能不止这个数)、每家2000元保证金计算,沉淀资金就高达40亿,随便扣点罚点就是盆满钵满。据悉,商家入驻时与拼多多签署《平台合作协议》,拼多多按相应情形,对“问题商家”作出扣除“消费者赔偿金”及罚款的处理。拼多多对商家的处罚规则门类众多,内部有“苛规猛于虎”的说法,比如罚款的理由包括虚假发货、延迟发货、商品与描述不符、疑似售假等等,罚款数额多的从数万到上百万不等。由于存在“店大欺客”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18年6月,上海出现了部分商家因为不满被拼多多恶意罚款而上门围堵办公场所的事件,引发司法程序介入。


如上所述,拼多多的“不择手段”让业内大跌眼镜之余,更加感受到了人人自危,甚至不寒而栗,因为“不择手段”跟“不要底线”有时在一念之间。特别是在以流量为王和红利消失的电商领域,正常情况下很难有新的“搅局者”。以淘宝、京东等首的传统电商多年来牢牢占据国内电商大部分市场份额,在如此艰难形势之下,拼多多不仅能在狭缝之中求得生机,还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崛起,不就是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在改变中国电商格局的同时,也顺带改变了众多行业规则,只是这种“改变”不少是我们不愿看到和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了我们的认知常识及行业底线,赤裸裸地将假冒伪劣堂而皇之放到看似合法化的平台,将坑蒙拐骗引导到所有创业者趋之若鹜的地步,只能说是特殊社会形态中才能产生的一种病态和奇葩现象。但如果拼多多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快速“成功”经验,都值得效仿和肯定的话,危害无疑将是巨大和无形的。比如看到继拼多多之后,网上开始出现了一款叫“拼少少”的APP,摆明了就是模仿拼多多模式,试图继续挑战市场规制和突破行业底线,开始把原本泾渭分明的是非观念和正确的商业理念变得模糊和异化,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必将使得中国的创业环境更加恶劣。当所有创业者把“不要底线”当做“不择手段”之后,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整个国家、社会和民众是最终的后果承受者和代价付出者。

手段也好,底线也罢,拼多多能否在这个月实现其“宏伟”目标不是那么重要了,除了为其自卖自夸和自圆自话再添上一个吸引眼球博得关注的数据,别无他用,也没意义。网上看到的一句评论能代表部分旁观者的心声——相信时间会教会人们用理智的眼光去看待一切,而不是只看飘在空中的资本神话和财务数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