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刷单”两个词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2018-06-22 14:29:40
  • 0
  • 0
  • 0
  • 0

作者:新闻007

刚刚过去的618,京东商城在深夜上演了一场商战大片,剧情跌宕起伏,让吃瓜群众大饱眼福。

6月18日22.06分,当日促销快结束之时,某品牌手机产品全部售罄下架,并宣称自己是当日和累计销量双双第一。不过,一个多小时之后,另外一手机品牌拿出最新的销量数据,说自己才是第一。

究竟谁才是第一?京东商城随后开启了订单识别,把非真实用户需求从榜单剔除,系统校正结束后,22:06分夺冠的那个手机品牌重回第一。

随后,不少媒体和微博KOL,发布了非常“雷同”的微博,“曝光”那个在最后时刻后来居上又被打回原形的手机品牌涉嫌“刷单”冲量,而且去年它玩得就是同样的把戏。


不过,随着此事的进一步发酵,也有不少人晒出各种证据,直指那个重回第一的手机品牌“也不干净”,“刷单”的嫌疑同样不小。

而就在两大手机品牌在京东爆发“刷单”口水战的前一天,6月18日现代快报一篇《3.2亿全国最大刷单案落定 京东商城网店刷单均价6元》的报道,更是将人们关注的目光拉向了京东平台上的“刷单”人员这一群体。

报道中说,今年3月21日,浙江金华市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百日执法”专项行动中,查处了金华吉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团伙刷单案,从执法人员打开的刷单记录中了解到,京东商城网店雇佣该公司刷一单,付出的佣金平均6元,最高一天可以刷到7000单,公司技术团队开发了执行刷单系统,可以自动注册京东账号,利用计算机模拟手机客户端操作的方式虚假下单采购商品,使用网络采购的空包物流单号或商家自行联系的物流发送空包裹,在第三方平台形成交易记录,完成刷单炒信全过程。经统计,仅至案发共有刷单记录18.9万单,收取商家用于刷单的款项合计3.2亿元。金华市监管部门还发现,吉森公司呈现组织严密、系统智能化的特点,管理者还组织员工每周写周报,有成员在周报中“反思”:刷单速度太快,16秒1单,比秒杀还快,不够真实。

从刷单成员的追求“真实性”的深刻反思可以看出,这种通过“空包物流单号”或者“空包裹”行为的刷单行为,比618深夜只会刷销量而且没有及时在6小时之内付款的手机品牌“用心”多了。“刷单”的确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游戏,甚至还可能需要专门的“培训”。2017年有媒体曝出,上海市闵行区工商稽查支队针对某京东商家进行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该商家涉嫌参与刷单,并顺藤摸瓜对提供刷单服务的公司进行了查处。令人意外的是,涉案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司必成,作为此次京东刷单大案的主要涉案人员,同时竟然还是京东商学院红带讲师,直至案发时依旧在京东商学院的讲师榜上位列第一。

商家刷单和平台之间,有时候是一场心照不宣的默契,有时候则是在平台为了“数据好看”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的“配合演出”。在京东运营着一家店铺的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比如说秒杀,平常的时候也就做七八万的营业额,618期间京东方面要求要做到60多万,这样的指标完成简直难于上青天。但如果完不成,平台方则会在店铺宣传、曝光度等方面作出限制。想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指标,只能通过刷单的方式去实现。

这些靠刷出来的销量和好评,对消费者的伤害,恐怕不只是购买时的误导。道理很明显,如果连真金白银累加之下的数据都是假的,那消费者又该如何让自己相信,所及所买的其他一切都是真的呢?

实际上,从618当天京东对两大手机品牌的“重新计算真实销量”的行为来看,对于刷单行为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于绝大多数刷单行为,平台的反刷单技术屏障和识别系统是没有问题的。

这些年来,“刷单”这个词总是与自己如影随形,成为摆脱不掉的影子,问题看来并不在于技术,是不是也得找一找自己的主观原因。

当数据的泡沫,吹得越来越大,留给消费者的是欺骗和伤害,而留给自己的,则是虚假繁荣的幻影,然而,幻影总归只是幻影。

大梦一场,总要醒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