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半月阅读推荐:晚明最后十七年
2022-05-23 10:53:36
  • 0
  • 0
  • 0
  • 0

第一本:晚明最后十七年

—樊树志 《崇祯传》 中华书局

学界有一种说法,明朝之亡,亡于万历。

崇祯执政到吊死煤山,晚明苟延残喘的十七年,只不过放大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崇祯成为彻头彻尾的背锅侠。可以肯定,崇祯是一个富有争议的末代皇帝,他不是一个昏君。

崇祯以信王入继大统,十六岁扳倒魏忠贤,除阉党;他勤于临朝,严于苛己,孜孜求治亲力亲为,这些举动,让所有人觉得晚明还有一丝“中兴”的味道;频发的农民起义彻底碾碎他的梦想,他斩断长平公主的手臂,留下一句“何必生在帝王家”,击碎多少人的帝王梦?他有政治气节,宁可殉社稷也不苟活。然而,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群臣离心离德。他夜以继日地操劳,希望力挽狂澜,总是事与愿违,他越作为,错得越多,这种自带缺陷的处事风格最终让明朝走向灭亡。崇祯虽非亡国之君,其率众亡国之臣(崇祯自言),居亡国之时,乃有亡国之变。作为一个皇帝,他有缺点,只是在历史关口犯下错误被无尽放大,生不逢时而已。

本书写尽了崇祯最后十七年的大小事,并非以时间为轴。中华书局这个版本,去掉了脚注和尾注。在农民起义章节中,很多大大小小的地名配合起义将领张三李四的名字看起来就更乱,读起来没有空间意识,只能跳跃读完。成王败寇,没有的成功起义军将领,谁又能考证出具体的名字,他们都是一个代号。这些人多如过江之鲫。这也是历史比较残酷的一面吧。


第二本:中国服饰改良是不是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掉了?

----《中国服饰史》 沈从文、王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这是两位学者合力完成的著作,沈从文最后时光留给大家的纪念。作者考证依托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逐一分析从原始社会到近代每朝服饰最鲜明的特点,该书奠定沈从文在服饰历史研究上的开山地位。

中国服饰随着生产力提高而不断增加新鲜元素,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经历由简到繁,兼顾实用等特征。商周开始确定了上衣下裳制和冠服制,服饰成为一种身份象征。衣服在颜色、图案、饰品等方面的等级越来越多。汉代就有法律规定,庶民穿本色麻布衣,禁穿彩色。明朝皇帝赐给百官皮毛暖耳,平民则不能使用。王朝在统治力越强大,等级制度异常严密,在服饰方面的规范就越严苛。宋朝国力稍弱,“衣服之章,上下混淆”,这也促成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国力走向鼎盛,上流社会在穿着方面增加珠宝、挂坠等小饰品,其搭配,工艺精湛堪称一绝。晚清到民国,满族妇女着“旗装”,这就是旗袍的前身,后被汉族的贵妇仿用。

服饰男女有别,民族有别,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文化交融明显。近代我们借鉴西方服饰,化繁为简,丢掉很多民族特点。最近看谷爱凌参加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慈善舞会(Met Gala),体育、娱乐明星走秀争奇斗艳,服饰亮瞎眼睛,立马就觉得,我们是不是上当了。我们一味求“简”,省到内裤只剩下一块布头,人家在“繁”方面还在进一步引领服饰潮流。这也就理解了,这些年曹县的汉服卖得这么好,直接把一个无名城市推上网红城市新高度。

第三本:读史的境界

--《读史的智慧》 姚大力 复旦大学出版社

读史使人明智,但读史本身更需要智慧,需要一定学术辨识度。历史考据学有三重证,多方对比才能得出论证的真实性。要不人云亦云,很容易被古人骗。

这是作者读史的一本散文集,发表在各大报刊,现在集结出版。作者宽阔的史学视角和严谨的读书方法让人叹服。学无止境,估计说的就是此类学人。

作者在篇幅《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就用到史学研究的精神。学界不断新增史料,认为马可波罗的个人经历是根据一本旅游手抄本而来,作者一一考证,这治学的精神,到了最后下结论时刻,作者也认为,他来没来过已经不重要。

但是作者所读这些历史上,古今中外,哲理学术,一一涉及。开卷也不一定有益,因为基本没有读过原著,似懂非懂,一笔带过。

初学者慎入吧。

(文章首发墨库app)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